由于中央指出将区块链技术作为核心技术自主创新重要突破口,商业银行在区块链技术领域的应用受到了空前的关注。此前,国有大行、股份行和部分城商行均在区块链技术应用上有项目落地,但是银行的应用场景和探索方向不同,大规模的行业应用价值仍未充分体现出来。
据《中国经营报》记者了解,由于区块链分布式记账和防篡改的特性,其在解决银行业务效率和信任两大“痛点”上起到重要作用。从技术应用层面来看,多数银行在清算、供应链、跨境贸易上探索较多,也有银行结合场景在身份信息识别和数字货币上进行赋能。
市场人士称,区块链技术在金融领域的应用能够提升效率,业务中提高造假成本,降低融资利率,这在银行“防风险”和解决“融资难”“融资贵”上均能起到助力作用。
国有六大行“触链”
10月18日,国家网信办发布第二批区块链信息服务备案清单,一共有309个境内区块链信息服务名称及备案编号。两批备案清单中一共涉及工商银行、平安银行、浙商银行、江苏银行、微众银行、苏宁银行6家银行,共计14项区块链服务。
据了解,国有银行在区块链技术应用上均有探索,且业务种类比较丰富。此外,国有行区块链技术侧重于搭建平台,单个项目的落地则根据实际的业务需要做赋能。
工行方面称,该行在行业内率先成立了区块链实验室,加快推动技术研究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历时三年,在政务、产业、民生等多个领域构建了服务实体经济的区块链服务体系。2018年,工行对外发布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企业级区块链技术平台,目前已经取得60余项核心技术突破,提交41项专利,应用于资金划收、资金清算、资金拨付、银企互联等60多个场景。
记者了解到,工行是首个在行业内打造精准扶贫区块链平台的商业银行,通过该项技术实现扶贫资金管理的高效和透明。目前扶贫基金划拨近5000笔,拨付金额超过70亿元。同时,该行还借助区块链技术推出工银e信网络融资金融服务平台,实现核心企业应收账款在供应商中信任转递、流转,上线首月已注册包括中铁、招商局等500多家供应链企业,累计签发6.1亿元银行贷款,交易流转金额达5亿元。
农行对区块链技术的应用探索主要是聚焦在“三农”领域。2017年8月,农行利用底层区块链技术,推出了涉农互联网电商融资系统“e链贷”,提供订单采购、批量授信、灵活定价、自动审批、受托支付、自助还款等信贷服务。在该款产品中,区块链技术主要解决了农信贷业务信息不对称、管理成本高和授信难等问题。同时,银行还尝试了运用区块链技术进行农地的抵押贷款。
对于中行和建行两家国有大行来说,其区块链技术主要应用在贸易领域。中行的区块链技术主要是跨境支付领域,通过建立跨境区块链平台,实现信息流上链,实现查询功能,增加监管节点,实现区块链信息与实际交易的互动。建行的区块链技术则应用在贸易保理业务方面。2018年1月,建行首笔国际保理区块链交易落地,成为国内首家将区块链技术应用于国际保理业务的银行。
此外,邮储银行早在2016年就上线了银行业首个基于区块链的资产托管系统。此后,在贸易金融领域推出了“U链平台”实现跨行国内信用证全流程链上交易。
交行的区块链技术则侧重资产证券化业务,在国内打造了首个资产证券化平台“链交融”,将原始权益人、信托、券商、投资人、评级、会计、律师、监管等参与方组成联盟链,连接资金端与资产端,利用区块链技术实现ABS业务体系的信用穿透。
场景应用频频落地
对于区块链新技术的应用,股份制银行项目落地也较频繁。目前,大部分股份行已经涉足区块链,并且发力的方向各有不同。
有“零售之王”之称的招行搭建了“招行直联支付区块链平台”,是业内首个实现将区块链技术应用于全球现金管理领域的跨境直联清算、全球账户统一视图以及跨境资金归集这三大场景的银行。
中信银行、民生银行联合中行则设计了区块链福费廷交易(简称“BCFT”)平台,后来平安银行加入其中进行了平台升级和扩容,上线一年时间平台交易量达到200亿元,在行业内反响强烈。
对于区块链技术的探索,光大银行早在2017年与中国银联联合使用趣链科技区块链平台,构建了多中心可信POS电子签购单系统。最新消息称,该行还联手蚂蚁金服在雄安新区推出了“双链通”平台,该平台致力于解决传统供应链金融所面临的信息不透明、核心企业信用难以传导、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等问题,提升金融服务的实效性、便捷性和可得性,推进共建全产业链金融新生态。
此外,兴业银行则于2017年对外公开了首个应用区块链技术的试验项目——区块链防伪平台。浙商银行则打造了“应收款链平台”,基于浙商链融对区块链的企业应收款在银行间市场发行资产支持中期票据,帮助企业解决应收账款盘活问题。
相较于股份制银行,城商行在具体业务上也有应用尝试。据了解,江苏银行与无锡感知集团合作推出物联网动产质押贷款服务,该行为了增强监管数据客观性运用区块链技术,将原始感知信息写入该行“苏银链”平台上,确保数据安全存储传输,加强动产质押业务贷前贷后管理,提升风险管理能力。
在民营银行中,微众银行和苏宁银行对于区块链的开发利用较为突出。微众银行2015年启动区块链技术的投入,并于次年发起成立了金融区块链合作联盟(简称“金链盟”)。2017年,金链盟开源工作组推出了开源的区块链底层技术平台FISCO BCOS,目前已有超过500家企业和机构参与其中。苏宁银行在区块链的探索上主要推出了动产质押融资平台,依托区块链技术,大宗货物出入库记录能在该平台上实时查看,以提升该行在信贷前后台的风控能力。
效率和信任“痛点”
当商业银行纷纷在区块链技术上竞逐时,区块链在业务上的实际应用被市场所关注。记者通过采访了解到,由于在效率上与信任上的提升,区块链技术大多运用在了清算、跨境贸易、供应链、信息识别和数字货币等方面,不仅能够帮助银行增强风控能力,还能够在解决企业融资难和融资贵上起到助力作用,这也成为了监管提倡该项新技术应用的一个重要原因。
“微众银行将区块链技术应用到清算中,解决了此前业务成本高、差错多的问题。”微众银行相关人士称,银行传统的对账往往需要T+1或者T+2才能完成,而且文件的丢失可能性较高,使用创新技术后,区块链对账秒级即可确认一批交易,不仅能够保证记录的一致,还能够通过区块留存流水明细记录。
据了解,自微众银行将区块链技术用于清算业务中后,已清算业务规模达到2000多万笔,况且实现了零差错,这是传统对账方式不可能实现的。
区块链技术作用发挥更大的还是在于解决信任问题上。这其中涉及到银行业务的风险、定价等一系列问题。
东方证券相关研报显示,区块链应用场景具有“新型数据库、多业务主体、彼此不互信”三大特点。区块链本质上是一种带时间戳的新型数据库,其数据真实有效、不可伪造、难以篡改是较传统数据库升级的应用要求。区块链适合于在不可信环境中应用。区块链在技术层面保证了系统的数据可信、结果可信和历史可信,尤其适用于协作方不可信、利益不一致或缺乏权威第三方介入的行业应用。
江西财经大学现代金融研究院副院长桂荷发表示,目前来看,区块链技术在金融方面的应用主要是供应链金融方面,另外在支付结算领域、扶贫等其他领域也有应用。“就扶贫领域来说,使用区块链技术可以实现点对点的交易,绕过很多的中介,把钱直接给到受益人。”
“实际上,银行使用区块链技术并没有开发一些底层技术,而是使用该技术与应用场景结合,解决行业痛点。”苏宁银行公司部总监刘峥告诉记者。
他认为,区块链是分布式记账的方式,比如说中国有20家银行,每一家都把用户的个人征信信息记录在自己的平台上,同时在共享的一个区块链条上进行记账,就不存在一家银行独有这样的数据了,而是20家银行都有一套这样的数据,记载了所有用户的数据信息,每家都有一个备份,区块链就是这个概念。
据其介绍,苏宁银行使用区块链技术就是结合业务逻辑和业务背景来运作的。首先寄托于股东背景来整合相应的供应商、渠道商资源,依托股东去扶持更多的中小型供应商。在这个背景下,按照基本业务原理分类,可做的有应收类业务、货押类业务、预付类业务等等。
“不论是跨境业务、供应链业务,还是银团贷款业务,最大的问题在于信息不真实带来的风险。银行的风控体系是根据信息来做的风控模型,而信息造假给机构带来的风险是最大的。区块链中对信息不可篡改的特征解决了信任问题,风险评估更准确,也有利于定价。”工行相关人士称。
该人士认为,从行业发展来看,银行对于区块链目前最多的应用领域在于供应链。通过供应链能够在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和“融资贵”上起到重要作用。
此前,银保监会发布了《关于推动供应链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指导意见》。其中提及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在依法合规、信息交互充分、风险管控有效的基础上,运用互联网、物联网、区块链、生物识别、人工智能等技术,与核心企业等合作搭建服务上下游链条企业的供应链金融服务平台,完善风控技术和模型,创新发展在线金融产品和服务,实施在线审批和放款,更好满足企业融资需求。
但是,对区块链技术应用的发展,如今存在的壁垒和障碍在于大机构之间的联盟链难以成型。大型机构对于话语权的要求高,在制度建设上达成一致不容易。
“很多银行在内部都有一个独立的链,但是没有放开实现跨链。这其中也涉及到一些信息隐私和客户竞争问题。”前述工行人士称,新技术的应用都有一个过程,至少现在银行区块链技术应用领域和探索是越来越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