币圈子-打造专业区块链媒体平台

公有链技术未来发展前景怎么样?

2020-10-22 20:51:17 | 来源:互联网 | 16544人阅读 | 作者:币圈子
全文导读
公有链是一个全球化的信任平台,其应用产业即是在平台框架之上的垂直行业应用。目前来看,公有链已经探索了包括支付服务、保险服务、隐私、娱乐、商业服务等多个领域。

公有链是一个全球化的信任平台,其应用产业即是在“平台”框架之上的垂直行业应用。目前来看,公有链已经探索了包括支付服务、保险服务、隐私、社交、娱乐、商业服务等多个领域。另一方面,在公有链内部也产生了与其自身相关的基础设施产业,如矿机生产、矿池、交易、托管、钱包等服务。

公有链技术未来发展前景怎么样?

公有链应用:基础设施、支付服务、保险服务、隐私、社交、娱乐、商业服务等多个领域。

公有链基础设施:矿机生产、矿池、交易、托管、钱包等。

全球公有链发展头部效应集中

截至 2019 年 4 月,全球范围内的公有链项目共计超 400 个,其中实际主网上线的公有链大约在 100 个左右。11根据对实际上线公有链的链上数据进行分析发现,目前公有链发展头部效应明显,具体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从链上活跃地址数看。地址是公有链触发交易、合约的起点,因此链上活跃地址体现了公有链用户的参与量和参与活跃度。根据数据显示,比特币占据最多的 24 小时活跃地址数(80 万),以太坊占据第二(20 万)。

二是从链上交易(Transaction)总数看,交易是使用公有链最为基础的指令,链上交易量可以体现出公有链的使用量。数据显示,EOS、Tron、ETH 位列前三。

三是从链上交易量(折合美元)看。链上交易量(折合美元)是指一定时间链上价值量的指标,比特币链上交易价值量(折合美元)占据首位,以太坊次之。

四是从开源开发者社区关注度看。以 GitHub 上各开源区块链项目的 Watch、 Star 数为基础,可以体现出公有链在开发者社区的影响力和认可度。比特币、以太坊、EOS 居开发社区关注度的前三,其他收录的项目关注度水平非常接近。

全球公有链学术研究活跃

虽然公有链产业具有非常显著的头部效应,但全球的公有链学术研究日趋活跃。数据统计显示,全球范围内关于公有链的各类论文数量从 2016 年开始出现大幅增加,2016 年至 2018 年连续三年的增长率分别为 123%、144%、84%。2019 年前 4 个月的论文数量已达 588 篇,预计全年论文数量将达 2500 至 3000 篇。论文数量的逐年增长,反映出在政策、市场和技术等的多重利好推动下,学界对公有链研究兴趣的日益浓厚。

针对论文发布机构分析来看,2018 年全年公有链相关学术论文发表主要集中发布于康奈尔大学(Cornell University)的 arxiv.org 网站,以及 ResearchGate 的 researchgate.net 网站;电气和电子工程师协会 IEEE 的 ieee.org 网站及总部位于瑞士巴塞尔的 MDPI 网站 mdpi.com 为发布量第 3、4 名的发布机构。

从论文的研究方向和内容上看,国外学界的研究多围绕两点进行:一是公有链的底层技术架构和相关重大突破,二是政府政策。国内的学术研究旨趣则聚焦在公有链的场景应用上,从金融服务创新、电商、医疗、物联网、即时交易系统、著作权管理,到传媒、农业、教育、电力、房地产、土木工程、智能电网等行业或领域,均有涉猎。

公有链产业应用仍在探索中,“杀手级”应用尚未出现

目前,业界对于公有链的认识相对较为统一,但对公有链产业的概念尚缺乏明确的、公认的界定分类。本白皮书把围绕公有链技术及衍生出的产品、应用和服务形成的具有一定规模、商业模式较为清晰可行的行业集合视为公有链产业的主要构成。

在此概念下,无论是公有链底层的硬件制造、软件研发等,还是基于公有链的信用服务所触及的应用行业,如金融、能源、商业服务、物联网、游戏、文娱等都属于公有链的产业据统计,目前全球 400 多个公有链项目的业务范围涵盖了支付、基础设施、支付服务、保险服务、隐私、社交、娱乐、商业服务等共计 65 个领域,其中 71.7%的公有链项目具有支付功能属性,33.3%的公有链项目涉及基础设施服务、支付服务、商业服务、隐私服务、娱乐、股权证明、物联网、社交、游戏等较多的领域,应用方向持续探索,但仍旧缺乏“杀手级”应用。

公有链与实体经济结合面临诸多挑战

相比于纯粹数字货币类的应用场景,以以太坊为代表的第二代区块链,将链式账本作为一种通用计算能力的标尺,由此可实现更为丰富的应用场景。然而,经过一段时期的探索,公有链真正走向实体经济仍存在相当的距离,其核心原因是现有公有链的内在逻辑难以适应当前社会、法律和商业环境。具体原因如下:

第一,身份适配问题,公有链本身缺乏身份认证系统,难以与现实主体进行勾连。

现实世界的商业法律环境需要明确参与主体的身份,但由于区块链本身的设计有着“公私钥对自由生成”和“只认私钥不认人”的特性,现有参与主体都是以公钥哈希地址的形式标识,无法明确公钥地址背后持有者的身份主体。

第二,商业适配问题,公有链智能合约隐私性较差,且难以处理模糊或开放性合约。

在实际的社会活动中,商业协议通常是保密的。然而,由于区块链的透明性,现有智能合约代码及所执行的交易都会广播到整个网络,所有节点均会公开可见。因此,在大量的商业场景中,智能合约不具有隐私上的可用性。如果没有强有力的隐私保护机制,智能合约不适用像对关键供应商付款,敏感交易及等需高度保密的协议合约。同时,智能合约依赖形式化的编程语言,适合创建刚性代码规则管理的、客观可预测的义务,而不适合记录模糊或开放性的条款,或在签订合约时没有准确边界或明确的权利义务。

第三,数据适配问题,“预言机”(oracle mechanism)机制不完善。

公有链要与实体经济结合,必须要进行链下数据上链的环节。由于智能合约及公有链 “一经部署,难以更改”的特性,如果智能合约的触发条件来自于外部世界,如某地的气温、商品货物的流转情况等等,则一定会涉及到外部信息上链。通常情况下,外部信息的来源是第三方数据源,但区块链只能保证来自于外部的数据无法篡改,无法保证真实准确。此时,外部信息的真实性就依赖于第三方的主体信用。数据上链问题导致智能合约重新需要依赖上链人的“信用”。尽管目前出现了多种去第三方的预言机方案,但仍没有一个普遍适用的方案存在。

第四,法律适配问题。

现实经济活动是在像《合同法》、《公司法》等一系列法律的保障下进行的,而目前的公有链技术架构和设计与法律难以适配。同时,公有链承载的合约也缺乏法律的有效性的认定。例如,身份认证问题在法律上将导致责任主体不明,如果利用公有链的合约出现了法律纠纷,无法确立责任主体,则导致无法提起诉讼,这极大的限制了公有链的商用。

温馨提示:文章不代表币圈子立场,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谨防风险!本文来源于币圈子网站,转载请注明出处!侵权必究!
相关阅读
扩展阅读